近日,我院神经外二科介入团队成功为一名患有左侧颞枕叶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实施了经股动脉入路复杂的介入栓塞术。此例手术开创了区域内脑血管畸形微创治疗的新高度,标志着我院在神经介入领域再上精准化、微创化新阶段。

 

‌患者故事:摔倒背后潜在危机,医生积极“追凶”

    今年56岁的张阿姨在家中摔倒伤及头部,入院后急查头部CT发现颅内有血肿占位,经积极抢救对症治疗,逐渐苏醒。这本应是一个常见的脑挫裂伤引发的颅内血肿,却因其醒后的一段主诉引起了医生的高度重视。张阿姨说,自己平时经常头痛、头晕,大约十年前,曾在某医院体检时发现颅内有血管畸形,未接受过治疗,但张阿姨说不清畸形的血管具体在颅内什么部位,影像检查报告如今也找不到了。鉴于此,患者需要尽快完善颅内血管检查,以明确出血原因,确定诊断,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防止再出血的发生。通过颅内血管检查发现,患者颅内粗大的血管团匍匐在枕骨内板及血肿之间,若不及时干预,畸形的血管随时可能发生破裂,而导致患者致命性脑出血。

术前影像可见:粗大的血管团匍匐在枕骨内板及血肿之间

 

技术亮点:毫米级操作,微创优势彰显实力‌

    术前,科室全体医师共同讨论病情,考虑到患者有明确的手术适应症,而开颅手术出血风险大,大家一致认为理想的治疗方案为介入栓塞治疗,并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

    经家属同意,医院联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教授给予手术技术支持。术中造影提示为罕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并有多支动脉参与供血,供血血管极度迂曲,术中导管要求直径最细,导丝直径要求更细,因此要想让导管到位瘘口,不仅要求术者有极高技术还要有极高的手术耐心,因为纤细的导丝在迂曲的血管内壁通过,极易损伤导丝,迂曲的血管极难通过,只有导丝通过它才能带动导管通过瘘口,只有到位于血管瘘口,才能精准注胶封阻瘘孔,降低复发,更好治愈疾病。手术难度譬如“爬天梯”,修补瘘口仿佛“摘星辰”。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术中,医生通过股动脉入路,通过微导丝微导管分别超选三根供血血管,每根血管都极度迂曲,手推造影,分别寻找瘘口,逐步缓慢注射液态栓塞剂,边注胶边造影,至瘘口封闭、畸形血管团不显影,完成动静脉瘘治愈性栓塞。手术时长2小时,术后患者无任何不适,手术获得成功。

 

术后影像显示:瘘口完全闭塞,脑血流恢复正常

 

相比于传统开颅手术,介入栓塞术具有明显优势:

‌创伤减少‌:避免开颅,术后卧床制动仅需6小时;

‌精准高效‌:采用超选微导管技术,成功避开正常血管分支,栓塞剂直达直径不足1毫米的瘘口;

‌成本优化‌:缩短住院周期,患者一周即可出院,降低了住院费用;

快速康复:术中造影显示瘘口完全闭塞,脑血流恢复正常。

张阿姨自述头痛头晕症状消失了,并感慨:“做完手术,我就能自己吃饭、走路,完全不像做过脑部大手术!”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随访显示无并发症。

 

学科展望:‌突破技术壁垒,守护生命中枢

    从“大刀阔斧”到“精细入微”,脑膜动静脉瘘介入栓塞术的突破,不仅是个体生命的重生,更彰显了我院“以患者为中心”的技术革新理念。未来,我院将持续推进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建设,为更多复杂病例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让本地区患者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疾病科普
警惕脑部的“不定时炸弹”

     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是硬脑膜动脉与硬脑膜静脉窦和/或脑静脉之间的病理性分流,占颅内脑血管畸形的10%—15%。在正常的静脉系统中,血液通过静脉窦平稳地从大脑排出,最终流入颈静脉。而在动静脉瘘情况下,动脉血直接流入异常静脉结构,导致静脉窦内的压力增加。从而引发头痛,颅鸣,耳鸣,甚至颅内出血情况。高血压、外伤史及中老年人群为高危群体。目前,介入栓塞术因其“不开刀、恢复快”的特点,已成为临床指南推荐的首选治疗方案。

【‌突破技术壁垒,守护生命中枢‌】“爬天梯”“摘星辰”——我院成功开展首例经股动脉入路复杂硬脑膜动静脉瘘介入栓塞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综合新闻    【‌突破技术壁垒,守护生命中枢‌】“爬天梯”“摘星辰”——我院成功开展首例经股动脉入路复杂硬脑膜动静脉瘘介入栓塞术